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西藏南部羊卓雍湖、林周和拉萨;江苏南京;湖北洪湖;浙江温州;新疆伊宁市;云南滇池;山西太原晋祠。
形态 体长8—12mm,最大体宽3—4mm,尾吸盘直径1.0—1.7mm,前吸盘直径0.6—1.5mm。身体较小,呈柳叶形,前部狭长,后部较宽。背面略凸,腹面平坦。体色灰白或黄绿色, 并间杂有黑斑。整体稍透明,消化道隐约可见。在节Ⅷ的a2和a3环(即第12与13环)背中线上横卧着一块长圆形的棕黄色角质小板。身体共计68环,节Ⅰ与节Ⅱ合而为一;节Ⅲ及节ⅩⅩⅦ各一环;节Ⅳ、Ⅴ以及节ⅩⅩⅤ、ⅩⅩⅥ各2环。节Ⅵ—ⅩⅩⅣ为完全体节,各有3个相等的环。体表的乳突不显著。有一对很大的眼位于第3环或第2/3环环沟的背中,左右两眼甚接近。雄生殖孔位于第24/25环沟上,雌生殖孔位于第25/26环沟上,两孔相隔1环。肛门在第67/68环沟上。
食道长,平时吻收缩在内。当体内充满吸食的血或体液时,可见6对不分叶的嗉囊盲囊。前5对向两侧伸展,第6对弯向后方。肠盲囊4对,甚大。6对精巢位于各对嗉囊盲囊之间。有一对袋状卵巢从第3对嗉囊盲囊下方伸向前。
形态 体长8—12mm,最大体宽3—4mm,尾吸盘直径1.0—1.7mm,前吸盘直径0.6—1.5mm。身体较小,呈柳叶形,前部狭长,后部较宽。背面略凸,腹面平坦。体色灰白或黄绿色, 并间杂有黑斑。整体稍透明,消化道隐约可见。在节Ⅷ的a2和a3环(即第12与13环)背中线上横卧着一块长圆形的棕黄色角质小板。身体共计68环,节Ⅰ与节Ⅱ合而为一;节Ⅲ及节ⅩⅩⅦ各一环;节Ⅳ、Ⅴ以及节ⅩⅩⅤ、ⅩⅩⅥ各2环。节Ⅵ—ⅩⅩⅣ为完全体节,各有3个相等的环。体表的乳突不显著。有一对很大的眼位于第3环或第2/3环环沟的背中,左右两眼甚接近。雄生殖孔位于第24/25环沟上,雌生殖孔位于第25/26环沟上,两孔相隔1环。肛门在第67/68环沟上。
食道长,平时吻收缩在内。当体内充满吸食的血或体液时,可见6对不分叶的嗉囊盲囊。前5对向两侧伸展,第6对弯向后方。肠盲囊4对,甚大。6对精巢位于各对嗉囊盲囊之间。有一对袋状卵巢从第3对嗉囊盲囊下方伸向前。
鉴别特征
鉴征 体柳叶状,前部狭长,后部较宽。在第12与13环背中线上有一块长圆形的棕黄色角质小板。眼一对,位于第3环或第2/3环沟的背中。雄生殖孔位于第24/25环沟上,雌生殖孔位于第25/26环沟上,两孔相隔1环。嗉囊盲囊6对,不分叶。
生物学
生态 本种喜栖浅缓的溪流以及湖泊、池沼和江河里。在湖泊里可以分布到水深11m处,常栖居在石块、烂叶以及水生植物上。在我国海拔4350m的西藏羊卓雍湖亦有分布。此蛭主要取食水栖寡毛类(颤蚓)、水生昆虫的幼虫和一些小型甲壳类(如栉水虱Asellus)。偶尔也取食小型螺类及蚌。亦能吸附在鱼、蛙、蝾螈及水禽身上。在春、夏两季产卵,卵产于薄而透明的卵茧中,卵茧附于亲体的腹面。每个水蛭平均可产8.4个卵茧,每个卵茧平均4.2个卵。卵经10余日孵化出幼蛭。最初幼蛭亦暂时粘附于原处,经过6周左右才逐渐脱离亲体而营自由生活。幼蛭的颈背腺能分泌粘液,在吸盘尚未发育健全时帮助它粘附于寄主身上。此蛭行动不活泼,只能作“尺蠖”式爬行,不会游泳。受惊后即卷成球形。在丹麦是流水中的特有种。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东北各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江苏、山西、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云南、西藏、新疆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静泽蛭主要取食直接与污染有关的水栖寡毛类、水生昆虫幼虫以及小型甲壳类等,因此它是与有机污染关系最密切的水蛭种类之一。通过对波兰Bzura河流域的调查表明静泽蛭常常与对严重污染和缺氧耐度最大的八日石蛭相伴出现,其耐污限度为:pH7——8.4、溶氧3.0——10.8、氧饱和32.0——90.9、氧化能力8.5—30.0、BoD54.6—35.0、氨氮0.1—3.5、硫酸盐19—135、盐酸盐11—50、铁0.1—1.9、磷酸盐0—0.44、锰0—0.9。从美国农药重喷雾区(Belzoni)的密西西比河中采到的静泽蛭体中DDT、DDD和DDE的残留量分别为0.600,2.890以及1.750ppm。DDD的含量比DDT要多得多,这说明脱氯化氢作用在静泽蛭体内进行,DDD还能进一步分解成DDE。由此我们可以利用静泽蛭来检验并指示水质的污染程度。